发布日期:2025-02-01 浏览次数:
倘若未来有一天,VR技术成熟到已经取代了PC、智能手机,作为全新的终端设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会被“影像化”。以文字展现的信息可能会进一步减少,也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可能会采用真人影像的方式来显示内容。
微博上的大V们、自媒体可能不得不出来露脸了,UGC社区的用户发言可能就像开一个线下的会议,人们在互联网上的社交体验会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交。因为VR提供了这样一个把人“活生生”摆在面前的技术基础,就一定会被利用的非常充分。新葡萄娱乐入口
从以前的写信电报到后来的电话短信,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对方的信息越来越全面,形象越来越清晰。而到了VR时代,那感觉和真人站在眼前已没什么差别了嘛!所以以往靠那一段文字、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地来“想象”的社交方式就一去不复返了。
Facebook就在一个月前的F8开发者大会上演示了VR社交的雏形,两个用户虽相隔千里但能同游世界,参观的景点包括伦敦街头、大笨钟、Facebook 实验室等。
这同时会造成一个什么现象?用户在网上的影响力、受欢迎程度和他的形象气质就会变得越来越相关了。一个人的文化涵养、道德品质固然应该成为评价他的重要因 素,但没办法,人是视觉动物,相当一部分人还是会被他人的颜值而影响判断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长得帅、生得美就相对更容易受欢迎一些。
谈到VR,更多人首先考虑的是视觉的改变,而很容易忽略声音的这个要素。VR带来视觉交互上的改变,但同时声音也变成了可交互的元素。用户在游戏或电影里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相应的声音效果是不是也同样也应该发生变化呢?
声音本身就对于人类情绪调动、影响起着有很大的作用;到了VR内容里,音乐可以让场景更添沉浸感,但前提是至少要有如同立体声5.1或7.1那样的环绕声,可以让用户感知到各个方位的声音来源。
到了消费场景,每触碰一个物品,每移动一步,都会产生的声音变化。Oculus上一款叫《Pastoral》的游戏就把这样的体验做到了,画面黑到让用户难 以靠视觉来辨认方位。这时,就得靠听觉来定位。而声音的交互系统的制作又是个复杂的、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因此,催生一个叫做VR音效师的职业是必然的。
另外,现在如果歌星开演唱会或大师开音乐会,即便将地点选择在鸟巢这样的巨型场馆,最多也只能容纳几万人观看,离舞台较远的观众体验也是较差。但如果将VR 技术运用到演唱会上,不仅可以任意选择视角感受现场的热烈氛围,或许还能与歌星有更特别的互动方式。摆脱了场地限制加上观众的无限容量,意味着演唱会收入 增加也将不可估量,引爆音乐行业的巨大潜力势在必行。
上述皆为胡乱猜想,未来怎么样,VR最终会演变成什么形态,被它改造的IT界甚至整个真实世界是什么样?亦真亦假、亦实亦虚?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