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13 浏览次数: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操场围墙上,一幅巨大的彩绘格外醒目:一群身着未成年犯囚服的少年挺直腰背,认真聆听着警官教师的讲解,正对的黑板上赫然写着“忠善礼法”四个大字。这幅彩绘出自几名在押未成年犯之手,也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江西监狱系统两所特殊的“校园”,见证高墙内的警官如何以教育为媒,为失足少年点亮归途的灯塔,一路守护他们向阳而生,重新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胡老师,您最近身体还好不?没啥事,就是想您了,向您问个好……”每隔一段时间,小凯就会给江西未管所的民警教师发微信问好,哪怕如今已出狱近10年,远在南昌的那些特殊园丁依然让他无法忘怀。
在江西未管所,有一座特殊的学校——江西启明学校,它是江西监狱系统首个将未成年罪犯义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监狱自办学校,为教育、挽救、感化失足少年提供了更多选项,从而帮助他们矫正恶习、完成学业、重塑新生。
某年夏,小凯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随后被投入江西未管所改造。入所初期,小凯一直抗拒改造。直到有一次清监查号,细心的民警发现他在《道德与法治》课本空白处写满了数学公式。
“我以前成绩很好,但爸妈离婚后,就觉得学习没意义了。”这句带着哽咽的倾诉为他带来了一次考试——江西启明学校高考辅导班入学测试。不出所料,小凯顺利进入高考辅导班。经过三年的高考辅导,小凯在刑满释放当年就以648分的好成绩考上一所985大学。
江西未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西启明学校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有20余名刑释人员考取大学,10余名未成年犯在狱内获得自学考试大专以上毕业证书,近4000名未成年犯获得初中或小学毕业证书。
在福建莆田某制鞋厂车间,20岁出头的小天正在指导徒弟操作花样机。外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技术娴熟的青年组长,三年前还是江西未管所的“小学徒”。
2022年,因犯故意伤害罪入所的小天一度暴躁易怒,曾抡起板凳砸坏机台。转折发生在第一次“VR体验”——江西未管所抓住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南昌的历史机遇,建成全省监狱系统首家VR教学中心,利用VR技术实现在押未成年犯社会融合式改造。
戴上VR眼镜的小天“实地”参观了企业的智能化车间,让他对劳动改造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小天喃喃自语道:“原来这不只是女子干的活,原来劳动也会有快乐……”
民警抓住契机,为小天申请了制鞋工技能培训。为矫正他的冲动性格,民警特意安排他负责线组质量管理,并叮嘱“每道工序都关系到集体考核分”。从此,小天慢慢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一年后,小天刑满释放当天即被合作的制鞋企业录用。如今小天月薪过万,还资助了两名贫困少年。“花样机发出的声音曾让我烦躁,现在听着就像心跳声——证明我还好好活着。”小天说。
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才敢憧憬未来。江西监狱先后成立了江西省启明职业培训学校、江西启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江西启明技工学校,累计培训未成年犯千余人,95%以上的未成年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职业中专毕业证书。
在大多数人眼里,未成年犯都是男孩,其实不然——与江西未管所相隔数百米的江西省女子监狱,就关押着一批未成年女犯。
自闭、抑郁、焦虑、孤独等如厚重的枷锁,困住了未成年女犯的心灵。如何找到那把心灵的钥匙,开启她们的重生之门?
因犯抢劫罪入狱的小雨,打架、自伤自残、顶撞管教民警,被评估为“高危人员”。江西女监根据“一人一策”个别教育矫治方案,组成矫治小组,对其进行专项矫治。
小雨今年16岁,父母早年离异,母亲重组家庭后将她送到外婆家。易怒好斗却又自卑的她初中还没毕业,就与母亲“决裂”,最终犯罪入狱。
心理咨询室内,咨询师运用“空椅子”技术,引导小雨与“母亲”对话,小雨想象着母亲就坐在面前,倾诉中既有对母亲的怨恨,也有对母亲的思念……
矫治小组立即启动“亲情修复”计划,几经辗转才联系上小雨的母亲,然而对方的态度却很犹豫。经过反复沟通,其母亲终于答应开展亲情帮教。“妈妈也很想你,你要听警官的话,好好改造,我等你回来。”当电话里传来妈妈的声音,小雨抱着听筒号啕大哭。从此之后,小雨的改造生活变得阳光而又积极。
据了解,针对未成年女犯家庭观念淡薄、责任感较差等特点,江西女监以“重新培育、重塑三观、改写人生”为目标,建立了一套“教育—评估—矫治”闭环式教育改造方案,采取“干警评估+心理测试+自评互评”的“三维测评”模式,跟踪未成年女犯成长情况,强化环境熏陶、心理疗愈、亲情帮教等系列举措,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未成年女犯重构心理,走好走稳回归新生之路。
记者采访结束即将离开时,远远看到江西女监监管区张贴的一句充满哲理的话:大海从不抛弃走过弯路的小溪。
正如江西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吴建忠所说,“失足少年就像一个个打碎了的瓷器,需要我们用各种粘合剂去拼接,只要我们心中有光,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就一定能重新烧制出精美的作品。”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西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操场围墙上,一幅巨大的彩绘格外醒目:一群身着未成年犯囚服的少年挺直腰背,认真聆听着警官教师的讲解,正对的黑板上赫然写着“忠善礼法”四个大字。这幅彩绘出自几名在押未成年犯之手,也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映照。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走进江西监狱系统两所特殊的“校园”,见证高墙内的警官如何以教育为媒,为失足少年点亮归途的灯塔,一路守护他们向阳而生,重新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胡老师,您最近身体还好不?没啥事,新葡萄娱乐平台新葡萄娱乐平台就是想您了,向您问个好……”每隔一段时间,小凯就会给江西未管所的民警教师发微信问好,哪怕如今已出狱近10年,远在南昌的那些特殊园丁依然让他无法忘怀。
在江西未管所,有一座特殊的学校——江西启明学校,它是江西监狱系统首个将未成年罪犯义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监狱自办学校,为教育、挽救、感化失足少年提供了更多选项,从而帮助他们矫正恶习、完成学业、重塑新生。
某年夏,小凯因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6个月,随后被投入江西未管所改造。入所初期,小凯一直抗拒改造。直到有一次清监查号,细心的民警发现他在《道德与法治》课本空白处写满了数学公式。
“我以前成绩很好,但爸妈离婚后,就觉得学习没意义了。”这句带着哽咽的倾诉为他带来了一次考试——江西启明学校高考辅导班入学测试。不出所料,小凯顺利进入高考辅导班。经过三年的高考辅导,小凯在刑满释放当年就以648分的好成绩考上一所985大学。
江西未管所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西启明学校自2005年成立以来,已有20余名刑释人员考取大学,10余名未成年犯在狱内获得自学考试大专以上毕业证书,近4000名未成年犯获得初中或小学毕业证书。
在福建莆田某制鞋厂车间,20岁出头的小天正在指导徒弟操作花样机。外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技术娴熟的青年组长,三年前还是江西未管所的“小学徒”。
2022年,因犯故意伤害罪入所的小天一度暴躁易怒,曾抡起板凳砸坏机台。转折发生在第一次“VR体验”——江西未管所抓住世界VR产业大会永久落户南昌的历史机遇,建成全省监狱系统首家VR教学中心,利用VR技术实现在押未成年犯社会融合式改造。
戴上VR眼镜的小天“实地”参观了企业的智能化车间,让他对劳动改造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小天喃喃自语道:“原来这不只是女子干的活,原来劳动也会有快乐……”
民警抓住契机,为小天申请了制鞋工技能培训。为矫正他的冲动性格,民警特意安排他负责线组质量管理,并叮嘱“每道工序都关系到集体考核分”。从此,小天慢慢学会了责任和担当。
一年后,小天刑满释放当天即被合作的制鞋企业录用。如今小天月薪过万,还资助了两名贫困少年。“花样机发出的声音曾让我烦躁,现在听着就像心跳声——证明我还好好活着。”小天说。
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他们才敢憧憬未来。江西监狱先后成立了江西省启明职业培训学校、江西启明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江西启明技工学校,累计培训未成年犯千余人,95%以上的未成年犯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职业中专毕业证书。
在大多数人眼里,未成年犯都是男孩,其实不然——与江西未管所相隔数百米的江西省女子监狱,就关押着一批未成年女犯。
自闭、抑郁、焦虑、孤独等如厚重的枷锁,困住了未成年女犯的心灵。如何找到那把心灵的钥匙,开启她们的重生之门?
因犯抢劫罪入狱的小雨,打架、自伤自残、顶撞管教民警,被评估为“高危人员”。江西女监根据“一人一策”个别教育矫治方案,组成矫治小组,对其进行专项矫治。
小雨今年16岁,父母早年离异,母亲重组家庭后将她送到外婆家。易怒好斗却又自卑的她初中还没毕业,就与母亲“决裂”,最终犯罪入狱。
心理咨询室内,咨询师运用“空椅子”技术,引导小雨与“母亲”对话,小雨想象着母亲就坐在面前,倾诉中既有对母亲的怨恨,也有对母亲的思念……
矫治小组立即启动“亲情修复”计划,几经辗转才联系上小雨的母亲,然而对方的态度却很犹豫。经过反复沟通,其母亲终于答应开展亲情帮教。“妈妈也很想你,你要听警官的话,好好改造,我等你回来。”当电话里传来妈妈的声音,小雨抱着听筒号啕大哭。从此之后,小雨的改造生活变得阳光而又积极。新葡萄娱乐平台
据了解,针对未成年女犯家庭观念淡薄、责任感较差等特点,江西女监以“重新培育、重塑三观、改写人生”为目标,建立了一套“教育—评估—矫治”闭环式教育改造方案,采取“干警评估+心理测试+自评互评”的“三维测评”模式,跟踪未成年女犯成长情况,强化环境熏陶、心理疗愈、亲情帮教等系列举措,在潜移默化中帮助未成年女犯重构心理,走好走稳回归新生之路。
记者采访结束即将离开时,远远看到江西女监监管区张贴的一句充满哲理的话:大海从不抛弃走过弯路的小溪。
正如江西省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吴建忠所说,“失足少年就像一个个打碎了的瓷器,需要我们用各种粘合剂去拼接,只要我们心中有光,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就一定能重新烧制出精美的作品。”